面對我的“剛需”說法,一位媽媽隨口就抖摟出一籮筐理由,她說:
孩子還小,不能自理,在家有姥姥管著我放心,托育老師帶著一幫孩子咋能像姥姥一樣,總抱著我家孩,如果像網(wǎng)上說的遇見個對孩子惡狠狠的老師咋辦?要是虐待孩子,孩子回家也不會說咋辦?要是不讓孩子吃飽咋辦?要是孩子天天哭著找媽媽咋辦?要是……
我梳理了她有些凌亂的理由后,終于弄明白她核心表述的兩大問題:
,她說的是幾十年前的“托兒”概念,而不是當下的“托育”,她想的只是保證孩子的身體健康。所以,有姥姥在,無憂;
第二,個別幼兒園老師虐童事件,盡管概率極小,但被互聯(lián)網(wǎng)放大了后,許多媽媽都會被負能量左右,總往壞處想問題,或許這也是社會文化的問題。
其實,說這話的媽媽我熟悉,她的說法和想法或許和其他一些媽媽的說法和想法一致。所以,當家有老人或全職媽媽時,面對是不是把孩子送到托育機構(gòu)時,該如何考慮?必須說個清楚。
下來我說四點問題:
01
兒童健康包括兩方面
一是身體健康,二是心理健康。前者誰都明白,后者有人不懂,尤其是對于低齡兒童,老人老話會說“還沒長心眼呢”!但現(xiàn)代教育觀不是這樣認為,2016年教育部頒發(fā)的《幼兒園管理規(guī)程》中,與1996年版的變化之一就是高頻出現(xiàn)“身心健康”一詞,也就是把兒童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相提并論。然而,在一般家庭中,能認識到后者的重要性并不多,包括幼兒園也是如此,盡管理論上懂,可實踐中依然不知咋辦。02
三歲前兒童心理發(fā)展
我不是心理專家,只是讀過一些專業(yè)書,有點思考:心理學認為,6個月前的兒童屬于本我心理,也就是“不知道我是我”,包括與母親的關(guān)系也屬于“共生”態(tài),或者說“也不知道媽是誰”,只不過天天在一起混個臉熟。6個月到一周歲期間,孩子和媽媽在一起的時間長了,日久生情了,就建構(gòu)了親情關(guān)系和安全需求,也初步知道了“媽媽是誰”,比如,此階段會表現(xiàn)出“認生”和粘著媽媽。一歲到兩歲之間,是兒童成長中最了不起的階段,行走、說話、獨立、自我等能力和意識都初步形成了。然而,其它都好說,唯獨“自我意識”這一藏在行為中的心理發(fā)展,可能不會引起一般父母的關(guān)注。所以,那些過度嬌寵孩子的家庭,很快就會把剛剛懂得“我就是我”的孩子,慣得很“唯我”,慣得“舍我其誰”,成為家里小太陽,大家圍著孩子轉(zhuǎn),不如意就會發(fā)脾氣。再后來,當孩子走近其他兒童時,最不適應的心理就是“我不知道你是誰”,我只知道“大家都要圍著我轉(zhuǎn)”。為了解決和避免兒童走向“唯我”的心態(tài),心理學研究認為,2歲后的兒童需要走進社會,需要伙伴,需要走近孩子堆里,而不是依賴父母的陪伴,更不是隔代隔溝的爺爺奶奶陪伴,盡管有些教育專家勸家長“蹲下來”和孩子講話,但我說,你即使“趴下來”也不是那回事!03
兩個解決的辦法
個辦法簡單,生兩三個孩子,自己家就是個社會,幾個孩子之間發(fā)生矛盾和解決矛盾,都是心理成長的營養(yǎng),并因此解決了獨生子女在自我發(fā)展中的孤獨心理,以及唯我心態(tài)問題。這樣的問題有如國家掌控的通訊和石油企業(yè),如果只有中國移動就不行,必須再弄出個聯(lián)通和電信,這就是結(jié)構(gòu)決定態(tài)度的解釋。第二是家里沒有多子女,只有送到家門口的托育機構(gòu)去,只要把孩子扔進孩子堆里,一起問題迎刃而解,就這么簡單,但這卻是兒童心理健康發(fā)展的剛需。04
兩歲到三歲是危險期
危險期的觀點是我說的,理由如前面所言,當然,許多家長的經(jīng)驗也說過,孩子兩歲前許多方面都不錯,過了兩歲后就開始任性了,也不聽話了,為什么?原因就是他們從“自我”走到了“唯我”,然后的表現(xiàn)就是我想干啥就干啥,父母的意愿和他們相左就不聽話,就鬧騰,反正兒童心里清楚,在家他們是中心。然后,帶著如此“唯我”和“自我中心”的心理走進幼兒園后,遇見了老師不圍著自己轉(zhuǎn),不適應;遇著其它孩子都“唯我”,更不適應,所以,沒有可以任性胡來的環(huán)境就想媽就想家。最后,被老師、家長用盡招數(shù)強行走進了幼兒園生活,但心理深處的“唯我”并沒有徹底抹去。或許,可能在小學、初中階段,由于種種外因作用,特別是強迫學習的環(huán)境下,壓抑已久的“唯我”心理問題爆發(fā)。近年來,網(wǎng)絡媒體披露初中生抑郁問題越來越多,甚至發(fā)生過一些輕生事件,究其原因,我認為,主要是兩歲到三歲沒有走進兒童社會,在家里被爺爺奶奶、姥姥姥爺和父母包圍著,感受和建構(gòu)著“世界都圍著我轉(zhuǎn)”的心理,然后,走到青春逆反期時,他們開啟了危險閥門,對這個“不圍著自己轉(zhuǎn)的所有人和世界”,萬般排斥又萬般無奈,然后便可能走向極端。最后,實話直說:不要以為所說的“早教”就是指三歲前“在家教育孩子”,不是這樣的,家里固然需要有教育,但給孩子一個有許多孩子的環(huán)境,家里做不到,除非回到五十年前的中國式家庭,每家有五六七八個孩子。如此,說托育是剛需,沒錯!